[摘 要]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团队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管理者能否将自己所带的团队建设成为高绩效团队,不仅是其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也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在团队管理理论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团队管理的改革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团队管理 改革方向 一、团队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称为团队。正式群体中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正式群体成员的许多心理需要是在非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的。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它强调集体绩效,表现出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它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它主张个体的技能相互补充。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对这些要素给予认真重视,才能形成产生团队业绩所必须的条件。
因此,作为一支高效团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团队成员能力的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各有专长,在能力上是互补的,能够良好合作;三是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四是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沟通;五是明确的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责任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做好应该做好的,二是如果做不好,要承担相应的惩罚。六是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起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
团队管理是以人的情感、归属、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为前提的。组织采用团队的原因,是因为团队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团队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团队智慧,使组织目标易于实现;二是使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是提高决策速度,团队能够促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人员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四是团队员工组成的多元化易于产生新颖的创意;五是提高业绩,团队注重绩效,能够提供更好的利用雇员才能环境,且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群体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二、我国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更多的融资困难、资讯闭塞、技术落后、人才相对缺乏、经营机制落后、管理水平差等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这些客观因素无不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然而有个影响中小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何构建企业团队,使团队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能否走向成功之路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的目标没有形成共同的愿景
每一位个体都有个人的目标,而组织本身也有它的发展目标,只有彼此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形成共同的愿景,团队的合作和士气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这种共同愿景,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规模性扩张;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愿景,但由于战略愿景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即使有愿景也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苍白无力,没有真正灌输到员工的理念中去,使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没有在员工中形成共识,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意志,往往会造成人心涣散的局面。团队的共同目标的形成的难易度注定它们不会很大。当一个团队的人数超过某一个限度,它就不再是团队,而变成了无法协调团队成员间共同意愿的乌合之众。更值得深思的事情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内部目标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不是由于彼此目标真的不一致,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当团队或者组织逐渐走向“成熟”以后,每个个体自己的“行为模式”开始产生影响,而在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企业采取措施巩固和强化“目标共识”的时候,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这一工作做得太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