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来的几年,他感觉并不顺利
作为一家很早便确立了市场地位的公司,李宁采取的是以独家分销的形式销售产品,即分销商不会开设“李宁”品牌专门店,可以同时销售其他品牌产品。经过多年的深耕,李宁在全国拥有超过129家经销商及超过2000家分销商,并有全国超过7000多家销售点。
2006年,李宁公司决心进行渠道改革。这一年,李宁公司在全国设立了几大片区。不久,华南区经销商广州超速公司跑到茂名来开专卖店,徐太林抗议。李宁华南区经理出面,召集双方协调,最终的处理结果是,超速公司答应不再来茂名开店,不过,前期开店筹备的费用11万元,得由徐太林承担。徐有些想不过,但还是付了,“保住市场比什么都重要”。
之后4年相安无事。
但徐太林觉得自己经营李宁产品并不容易。作为分销商,他只能在上一级经销商超速公司手上拿货。经销商很强势,通常加价8%~10%左右给货。畅销的产品,经销商通常都在自己的店面销售,而很多时候,他拿不到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经销商赚钱。
由于进价高,徐太林平时根本不敢降价销售,一款产品,他通常只能正价卖掉70%左右,而剩下的30%卖掉才算是自己的利润。但往往货没卖完,李宁的新款接踵上市。其后,他们会被要求迅速清仓。经销商很快会降价,作为下一级的分销商,徐太林陷入两难,不降价,将违反李宁公司必须处理旧货的规定,达不到要求的分销商会被砍掉;降价,眼看着的一点利润荡然无存。
即便如此,信息也并不对称。他几乎所有的产品和信息,都来自经销商。产品好卖与不好卖,都卡在经销商那里。他想卖什么与不卖什么,几乎都由经销商决定。
2010年9月,经销商广州超速公司再次来到茂名开店,双方争执不下。徐太林找到李宁华南区办事处,希望讨个公道,得到的答复是,经销商有权利开店。徐不服,找人堵在门口,无果。专卖店开店当日,数十名警察执勤,变成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对峙。
11月,徐太林到了北京,希望能够到李宁总部,讨个说法,然而在李宁公司门口呆了许久,没让进门,他觉得有些悲凉:“做了10年的李宁,到头来,居然发现没什么感情。”
现在的格局是,就在他所在李宁店的一条街上,已经开了3家李宁店,另外两家是经销商开的。最近3个月来,他的鸿大公司销售额已经下降了30%.对方的店员经常说:“鸿大的货都是从我们这里拿的。”这让徐太林很受刺激。
徐太林并不想得罪李宁公司,对这个一直与自己相伴的品牌,他自称感情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李宁公司对经销商的“纵容”,他感觉难以理解,“我们和李宁公司根本无法对话,不知道总部的人知不知道下面的情况?”
徐太林现在的想法是,早点把换标前的几十万元库存李宁产品处理掉。“我们也是李宁的一员啊,但我们一直都被忽视。”他觉得找不到谁对自己负责,有点自生自灭的悲凉。
昔日高层 多一些陌生
(2000年,李宁掀起一股狂热的国际化浪潮,先前“运动服装国家队”的定位,在李宁内部,已是另外一种略带些批判的声音。对国际化一直持保留态度的李宁首任市场部经理张庆无奈之下,选择离去。)
“事实上,李宁究竟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还是本土化的品牌,已经非常模糊。”接到记者电话,张庆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解,“一个优秀的品牌应该清晰地传达给消费者和公众以某种印象,但李宁变来变去,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
张庆有些怀念创业之初的日子,那时他是李宁的首任市场部经理。他1996年进入这家公司,一直干到2001年。离职后,张庆开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他经常以李宁作为案例,讲李宁公司的发展路径、品牌诉求,当然,也会提到后来的国际化道路。
回忆起当时李宁公司开年会,张庆觉得每个人都非常地投入,李宁每次都会亲自参加,他每年在会上的讲话都会作为公司翌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有什么就说什么,完全像一个温暖的家。
“那个时候,李宁公司的形象,是运动服装的国家队,赞助了诸如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等很多国家队,事实上,这个定位也非常地精准,因为那一阶段民族情绪空前高涨,李宁个人的名声犹在。”
张庆当时也觉得很有激情。1997年、1998年,李宁公司销售额已经接近了10亿元。此时,阿迪达斯和耐克这样的巨头,依旧还在中国市场默默地打基础,找感觉。而后崛起的福建运动品牌们,还只是街头巷尾不太上档次的草根产品。
张庆觉得,李宁让其引以为豪的地方,就是他看到了太多的人对李宁寄予了一种民族情感,李宁无形中代表的是一种国家的形象。
但这些成就在李宁内部并不令人满意。“很显然,此时的李宁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更大的目标,以刺激走得太顺而可能导致的惰性或不思进取。”
那段时间,张庆经常到市场中去调研,也思索李宁品牌下一步的方向。而后,他拿出了一个《运动之美、世界共享》的品牌策划方案,“要知道,美是全世界的语言,弘扬运动之美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共鸣,我是做市场调研的,我知道品牌该表达些什么”。
但最终在2000年,时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陈义红提出的是“国际化”的目标,在他看来,李宁多年的徘徊,恰恰是因为品牌号召力不够所致,更多的,“需要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很快,李宁内部掀起一股狂热的国际化浪潮,这包括赞助法国体操队等重大手笔,甚至,在卢浮宫附近,还开出了李宁的第一家海外专卖店。此时,李宁电视上的广告,也变成了一个小姑娘,站在巴黎大街上,舞动着漂亮的红丝带。
张庆说,对这样有些突兀的转变,自己一直持保留意见。但对先前“运动服装国家队”的提法,此时在李宁内部,已是另外一种略带些批判的声音。“人们都认为,李宁赞助的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体操队四大国家队,很难起到真正的效果,因为,那个时候,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不会穿着李宁的服装上场的。”
2001年,李宁和陈义红分手,后者决定独自经营另一个运动品牌KAPPA,李宁公司总经理一职由陈一手提拔的张志勇接任。
接任之后,张志勇做的第一件事,是请了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品牌做了一次全面的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李宁公司至少存在以下三大问题:首先是目标消费者不清晰;其次,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再次,品牌的个性不鲜明。
张志勇决定对李宁进行“品牌重塑”,强化李宁运动品牌国际化的形象。重塑的步骤首先是要清退观念陈旧、已经不适应公司发展的老员工们。其次,引入一些更具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持保留意见的张庆逐渐发现,自己慢慢地被边缘化了,其后他被告知负责“品牌公关及品牌资产管理等事宜”,在感受到自己实际权力被削弱后,张庆选择了离职。
虽然离开了李宁,但张庆一直很关心这家公司的发展,他觉得李宁仍有很多不断变好的方面,比如,李宁的研发设计能力、推新品的速度,以及把握潮流的判断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范儿。
但有些东西,并不是一句国际化就能解决得了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在张庆看来,自始至终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比如在系统的配合上。李宁采用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公司在北京、中国香港和美国西海岸分别设立其创意设计总部,以此提高公司整体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研发能力。然而好的产品,在市场上却往往得不到体现。在李宁有非常强的品牌号召力的时候,经销商们却对产品持观望怀疑态度,以至于李宁的很多优秀产品通常陷入铺货率不足的境地。而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一方面,他对公司签下的“专业”明星运动员的表现也颇有微词。从李铁、奥尼尔、艾文。特纳到伊辛巴耶娃,要么过气,要么缺乏影响力,希望通过明星号召力来提升品牌形象的模式始终难以奏效。为什么匹克这样的二线品牌就可以签下NBA,而李宁签约却总遭失败?
张庆觉得更痛心的是公司管理人员行事风格的一些变化。李宁公司一度签下的某明星的经纪人告诉他,在签约这个问题上,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推诿和争功,让他这个外人感到“不可思议”。
“我很想问问李宁的那帮领导者们,他们有没有,从内心里,把李宁当作一个放在自己胸口随时记起的品牌?有没有把李宁当作自己的事业?”张庆也有些不解。他觉得,李宁并不缺乏远大的定位和愿景,缺乏的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和坚持的勇气。另一方面,从他的语气中,明显地感觉到对李宁公司充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