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复杂的世事共处,与剧烈的变化共生?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近期,陈春花老师受邀与众多企业家展开深度对话,本文为此次交流的精编整理(第四部分),特别分享给大家,希望为你带来新的洞见与启发。 在今天这个复杂变化的时代,对于管理者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并非变化本身,而是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内在的定力与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已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组织成员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稳定性。 通过不断地观察不同时期的管理者,我们发现那些获得成功的管理者未必是能力最突出的,但一定是拥有稳定性的。他们能够视变化为机会,而非威胁、挑战或者压力。 这种稳定性从何而来?它其实就源于不断的自我修炼。从领导力的维度以及管理者的角色来看,要获得稳定性需要四个方面的训练: · 拥抱孤独,接受挣扎 · 近观与远看同一个课题 · 利他与融合 · 纯粹地创造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首先需要学会拥抱孤独,接受挣扎。只有真正接受这些,才能获得内心的稳定性。 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你要训练自己能够确定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寻求别人来确定你的价值。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妄图在人群中找寻存在价值是注定要失望的。你会发现,人性原本该有的闪光点早已被自身的愚钝与轻信所掩盖。” 虽然外部评价不可避免,但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稳定,这是战胜焦虑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在今天来看,一个人真正的内在稳定性,就来源于四种心态:同理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平常心:自然去做正在做的事情积极心:凡事往好处想,好处做,就有好结果信心:能够对自己正确评价后,产生出一种坚定的自我信任感不管外部的冲击多大,如果你拥有这四个心态,实际上就是没问题的,特别是积极心。我当时空降一个企业当总裁,创始人跟我说了一句话:“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必有好结果。” 一旦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我就背这句话,然后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儒家一直强调要自明与自得,而它的方式就是“修己安人”。我特别喜欢“修”与“安”这两个字:“修”寓意遥远、美好之意;“安”寓意能量,即定力、转换、接纳、平静、安置。心安,才是我们面对动荡最可依靠的力量。 面对今天的各种变化、焦虑、挣扎,如果你能够“定”下来,就可以找到解。所以,我就用“持心以纯,心安即吾乡”作为稳定性训练的第一个建议。
近观与远看同一个主题,就是说当我们看一个问题时,如果当下无解,就把它放到未来,如果在这里无解,就把它换到别的地方。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训练,它给我本人也有非常大的帮助,那我们怎么训练呢? 我自己实际上是在心理学和美学中得到这个训练的。蒋勋有一本书写得特别好,叫《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而他的另外一本书《池上日记》中,也有一段情景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他决定在池上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了很多著名的诗人。朗诵会原本计划在稻田里开,没想到当天下起了滂沱大雨,他就很犹豫。但是最后大家认为还是应该去,然后这些诗人就在大雨中的稻田里高声朗诵。他在那一刻顿悟:“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稳定性,它不在于你遇到了什么,而是在于当遇到一个问题时,你能否近观与远看这个问题。 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市场,如果你能够近看它的挑战是什么,远看它的机会是什么,如果有这样的心态,相信你一定会有解。 2024年初春,我应邀去企业做开年讲座,恰逢江南飘雪,会场位于星云大师建造的大觉寺旁。雪中前往大觉寺,想起星云大师的教诲“随缘自在”,这是一种自明与自得的境界。 近观与远看同一个主题,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有变化,你就要随缘,只要你自在,变化就是机会。 所以,我以“持身以正,变化即新机”作为稳定性训练的第二个建议。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融入其中,安处当下,对自我潜能深度挖掘与释放。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新的可能性。
数字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连接,“永远在线”。这种连接、共生、协同其实就告诉大家,我们与其他人是息息相关的,与周围所有的存在都是关联的。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就叫“量子纠缠”。 那么在这样一个概念当中,在今天,知识和创造力就变得特别的重要,但是除了知识,我们还需要一种力量的辅助——仁爱。 知识与仁爱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力量,所以我们一直要求科技向善,而人工智能最终可以理性地与人类组合在一起也是源于此。 我特别敬佩闻玉梅院士。去年,90多岁高龄的她决定继续为老年人健康做一件自己认为力所能及的事——组织上海相关领域的医生、专家、学者编写一本“智慧长者的健康密码”之书。我很感动,问她:“您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情?”她说:“国家需要,百姓需要,我就做。” 闻院士的自明与自得,让我想起在故宫看到的一副楹联:“即事畅天倪知仁同乐;会心成静寄远近咸宜。”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真的能以仁爱之心去做一件事,它其实就既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你也可以既老又少。这些,你其实都可以得到。 所以,我对稳定性训练的第三个建议就是“持知以仁,即事畅天倪”。顺应自然,心怀仁,心怀爱,心怀善,做你力所能及的事,你的身心就会愉悦,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就可以让你通达未来。
从现在开始,安静地做,不用想那么多。“与其为朦胧的未来而烦恼忧虑,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我很喜欢托马斯·卡莱尔的这句话。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纯粹地创造可能显得尤为重要。我把训练自己的几句话也分享给大家: · 逆来“顺”受,这也是妈妈给我最大的智慧加持。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不顺意的事情“逆”着来,我们“顺”着受就好了,它就由逆变顺了。· 以“我”为主,在今天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我们自己要把握好,不受外界干扰。· “太难”太多,“简单”很少,只做简单。把事情做简单,因为简单往往会带来成功。· 要成为“植物”,植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环境如何,它都能不断地扎根生长,适应变化。 道家的自明与自得,就是“自知者明”。我特别喜欢黄庭坚谈他与书的关系,他说“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这其实也是今天我们与刷屏所获信息的关系:如果以我刷屏,则处处得益;以屏博我,则开屏而茫然。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修性,外在的所有东西对我们来说恐怕都是焦虑的来源,我们也无法得到自己的自在与自得。 所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活在当下,然后让自己从“自在”可以得到“自得”。那么,“持之以恒,当下即未来”也是我对稳定性训练的最后一个建议。 以上就是,我从管理者获得稳定性的四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与复杂的世事共处,与剧烈的变化共生,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 只要管理者能够平衡与和谐,就一定会知道怎么激发人,也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首要任务——让组织有绩效,让企业可持续。(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