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该厂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座又大又脏的库房,噪声隆隆不绝于耳,人们完全无法交谈。厂内焊工大都厌恶这项工作,总是不断盯着时钟,期待下班时刻的到来。一旦踏出工厂,他们不是立刻冲进附近的酒吧,就是驾车到附近的城市寻找更刺激的活动。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60出头、大字不识几个的老林。
老林经常自己研究厂里的各种机器,弄清它们的结构与维修方法,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电脑监视器,样样都难不倒他。他喜欢主动修理有故障的机器,研究问题的原因,然后设法让它起死回生。厂内上百名焊工对他十分敬重,谁也离不开他。不论何时,只要遇到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很多人都说,要不是老林,工厂可能早就关门大喜了。
团队形成
一个团队(这里似乎只能叫集体)即使已经全无凝聚力,但只要有像老林这样的楷模存在,成员的归属感往往不会轻易丧失。正如上例所示,大家可能不喜欢所做的工作,但一想到老林就会感到这个集体还是值得回味的。这就是团队中的关键人物。
只是上面这个集体可能不是现代社会可以容忍的,现在大家期望看到的是真正的团队——TEAM:Target(目标)、Educate(教育、培训)、Ability(能力)、Morale(士气)。在这个团队里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普遍认可的规范、彼此之间有能力互补与相互支持,所有人都像老林一样。
一谈到组织发展,就需要把握组织对人的不同理解:最早的科学管理就是有名的“泰勒制”,这时的科学管理的内涵是“人也是机器的一部分,有最佳的‘动作’方法,这样就会最高的效果与效率”。之后法约尔和马克思。韦伯发展出一个集体体制,即官僚体系,认为管理是一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再后来(1924-1927)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的实验,开启了关注人的社会性的科学管理先河,他的实验研究发现:规范或小组的标准是对个人工作行为的更关键决定因素。
可见,一个有效的团队,仅仅依靠像老林那样的关键先生是不可能达到基业常青的。一个团队需要形成超越所有团队成员个体的共同规范(norm)体系,在这种规范之下就形成彼此之间的基于能力的角色分工。自然,角色分工之后即形成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别。于是,不同地位的人形成自己一套被团队认同的行为模式,或者叫角色内涵。这些角色内涵并不是团队名文规定的,而是被大家默认遵守的,比如工作中应该多努力、什么时候要显得忙碌、什么时候可以“摸鱼”等。群体中的成员经常为了强化自己的群体归属,而产生对群体规范的无条件遵从。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地位的形成,往往是基于能力的互补而形成。如下面这个故事所展示的那样:
当人体最初形成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想当头儿。
大脑说:我应该当头儿,因为我掌管着全身的各种神经反应和功能。
脚说:我们应该当头儿,我们载着身体和大脑走遍天涯海角。
手说:我们应该当头儿,因为我们做所有的活儿来挣钱。争论持续着。
心脏、肺、眼睛等器官纷纷发言要求当头儿。
最后,屁股站出来表示他也想当头儿。大家对他的要求嘲笑不止,根本就没有人听它说。大家感觉,屁股怎么能当头儿呢?
屁股非常丢面子,然后它就开始了抗议:他拒绝工作,并把自己堵的严严实实。没几天,眼睛开始发直,手和脚也哆嗦起来,大脑开始发热,心脏和肺也无法正常运转。
最终,大家重新召开了会议,一致同意屁股应该当头儿。于是,一切恢复了正常。
当各个器官忙忙碌碌的工作时,他们的头儿只是在那里坐着,并且时不时向外喷粪。
可见,团队中的领导者不一定是绩效最高者。但是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关键先生,他具有团队整力与综合控制权。而且这个权利更多时候是被团队赋予,而非官方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