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罕见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突袭甘肃舟曲。据新华社消息,截至昨日17时,遇难人数已达702人,失踪1042人,这是我国今年以来发生的又一起自然灾害。
随着“黄金72小时”的结束,救援的最佳时间已经过去。气象部门预测,今日舟曲县将出现中到大雨。这无疑将给救灾工作造成更大的困难。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坦言,不排除舟曲县将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据人民网报道,解放军第一医院医疗队队长程东升表示,泥石流所造成的死亡率远高于地震。
除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当地经济也受到重创。《甘肃日报》文章指出,在这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城内的绝大多数商铺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12亿元。此外,约有2900余间民房已无法居住。田宝忠表示,舟曲“8·7”特大泥石流是甘肃有史以来“最残酷的灾难”。
新华网报道称,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减灾办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洪涝、干旱、地震、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现,仅上半年,全国受灾人口共有2.5亿,农作物受灾面积超2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113.9亿元。
同时,极端天气也成为CPI持续走高的间接“推手”。受气候异常影响,我国夏粮增产面临巨大压力,加之国际粮价“涨”声一片,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等主粮价格一路攀升,并带动了肉、蛋、奶等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今年1-7月份,食品价格一直处于领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CPI走高。
分析人士认为,在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频发的自然灾害可能加剧通胀压力,延长CPI从高位进入下滑轨道的时间。在今日召开的经济数据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下半年CPI将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
此前,工信部公布的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受产能调控措施影响,工业增速正逐步放缓。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有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增长或将出现大幅下滑,甚至担忧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等专家的观点指出,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概率不大。
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也表达了乐观预期。据《中国信息时报》报道,李一衡表示,从中期来看,在经济实现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转变之前,对目前的放缓不必过度忧虑。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国拥有视情况微调宏观政策的空间与弹性”。
尽管多数学者认为自然灾害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过大影响,对灾难背后的生态保护、防灾培训、多方沟通机制等问题仍值得深思。《中华工商时报》文章指出,应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引导企业顺利完成“绿色”转型刻不容缓。文章认为,只有摆脱短期逐利的思维模式,经济利益才会更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