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事件还未结束,我想,此刻唐骏拥有的武器只有时间。时间能够冲淡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那些被称作至死不渝的爱情,另外一样,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记忆。这一招对方舟子同样管用,毕竟他不是职业侦探,打假不会给他带来任何收入,甚至他需要赔上大量时间和少量金钱。名声理应也不是方舟子渴求的,这是子方在他博客的字里行间读到的判断。
但不管怎么样,在继续跟进此事进展的同时,子方更希望探讨该事件之下、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当事人,也关乎关注此事的每一个体、以及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乃至于整个民族。现象之所以成为现“象”,因其产生了普遍性的影响或共鸣;现象之所以成为“现”象,又因其注定将只有短暂的生命,继而或载入史册,或从此被人遗忘。既然已消费了不少的时间精力关注这一现象,大概我们都不愿意看着它最终成为被遗忘的那一部分,子方试图提取其中的几点反思,与各位共讨:
反思一:信息不对称考验道德底线,最考验人的是慎独!善用信息不对称之术者,最忌全面对质,必须是“全面”的“对质”,“全面”一定会让谎言被攻破,而“对质”不用说了,作用类似于法律取证。举例:生活中如果有人在跟你相处时,有意无意避免你与他周边某些人士走得太近,背后定有隐情。
反思二:群体思维的换位思考。真理越辩越明,但需有前提,辩论各方,需懂换位思考,否则就是抬扛,最后变成人身攻击。如果是职业换位(如文人与商人)或职位换位(如基层与高层),难度较大。但有一桥梁能够对无需换位,就是对整体环境的客观而系统认知,此时将从同一平台对话。
反思三:思维惯性。我们遇到此类事件时,第一反应就是对方的出发点,比如方舟子居心何在。这个年代,无利不起早的观念已根深缔固,凡事先质疑居心有一定效果,但长此以往,真没有居心的反倒变得不可思议。此种惯性危害之大,直接让人站错队伍。
反思四:度的问题。中国人向来有度有节,此点颇受赞誉。但有度也容易变成原则边界的橡皮擦。原则越清晰,群体内耗越小,现代商业文明,当前为重塑关键期。不是倒唐的人冷血,而是他撞到枪眼上。但无论结果,他对商业意识的推进,功不可没。
反思五:求是精神。缘于该精神群体性缺失,造假事件得以频出,唐骏不是第一人,更不可能是最后一人。而对于本事件的求是,当构成求是态度的新起点。倘若我们仍以看客自居,不求甚解,唐骏的“牺牲“最终也将于过往那般,成为饭余谈资而已。
反思六:形式主义的危害。文凭说白了就是社会运行的工具之一,它既是学识能力的凭证,亦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前实后虚。工具本身没有褒贬之说,使用者有问题,它才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去实存虚,钻的正是求是缺失的空当。
反思七:谁做第一个“牺牲者”?第一个被牺牲的人,总能获得更多的同情。同情者用以同情的逻辑,无非是与正在发生的、罪恶更甚的现象作横向比较。实乃消极静态之观念,潜意识是向最底线看齐。中国人向来喜欢攀比,物质、财富、地位……唯道德不攀高比较,而比的是底线。
还记得商业哲学评论的slogan吗?没错,回归人本,重塑商业。人本之回归,诚信为首;商业之重塑,意识形态先行。感谢唐骏,载入本博反面素材,他已不再是具体某一个人,而是一把撕裂灰色地带的尖刀。第一刀的执刀者是方舟子,向他致敬;第二刀是有良知、有职业理想的媒体,如南方报业等,向他们致敬;至于第三刀,子方希望是来自民间的力量,无论职业、无论立场,总之,一个民族的真正兴盛,从脑细胞的重新激活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