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无聊吗?哈佛大学教授亚瑟·C·布鲁克斯指出,无聊并非是靠刷手机就能逃避的问题。他认为,为无聊腾出空间,能让我们在脑海中有更多余地去思考关于意义和目标的深刻问题。 你需要感受无聊。倘若你从未感受过无聊,那么你生活的意义将会减少,且更容易陷入抑郁,这道理再浅显不过。首先,我们来谈谈无聊带来的益处。当处于无聊状态时,我们的认知活动会处于闲置,进而促使思维系统切换到大脑的一个部分 —— 默认模式网络。这名称听着颇为专业,实则并非如此。 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中的一组结构,当你无事可想时就会启动。比如,你忘了带手机,坐在交通灯前等待。这时,默认模式网络就开始工作了。但我们并不喜欢这种状态。 我在哈佛心理学系的同事丹·吉尔伯特做过实验,让人们坐在一个房间里15分钟,要求他们什么都不做,房间里也确实没什么可做的,只是他们面前有个按钮,按下按钮就会给自己来一次痛苦的电击。要么无聊地坐着,要么电击自己。结果,大多数参与者选择了电击,也不愿什么都不想。 我们不喜欢无聊。无聊太糟糕了。为什么无聊这么让人难以忍受呢?因为默认模式网络会让我们思考一些可能令人不安的事情。当你放空思绪,任由大脑游荡,就会思考诸如人生意义这类重大问题。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无聊时,你就会陷入这些令人不安的关于生存的问题中。 但事实证明,这极其重要,也极其有益。如今社会中抑郁和焦虑情绪泛滥,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生活的意义,与前几代人相比更是如此。大量数据都表明了这一点,而且,我们甚至都不去探寻。为什么不呢? 我来告诉你原因。我们找到了消除无聊的方法,几乎完全能关闭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怎么做的呢?答案就是你口袋里那个带屏幕的东西。哪怕只是站在街角等红绿灯,想着可能得等上15秒,你都会把它拿出来。
你在做什么呢?你其实是在努力避免无聊,因为默认模式网络带来的不适感虽轻微,却会引发那些你难以理解、无法掌控的问题。这可就麻烦了,这是个意义缺失的恶性循环。每次稍有无聊就掏出手机,你就会越来越难找到生活的意义,而这正是抑郁、焦虑和空虚感的根源,而这些负面情绪如今到处都是。 我理解,你不想无聊。但你需要无聊。多给自己找点无聊时光吧。明天早上起床去健身房时,别带手机。你能做到吗?健身时别听播客,只专注于自己的思绪。我保证,在不用电子设备健身的过程中,你会产生最有趣的想法。 你可能已经很久没这么做过了。通勤路上什么也不做,连收音机也别听。你能做到吗?开始尝试适应1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无聊,看看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首先,你会对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少一些厌烦。如果你更能适应无聊,你会对工作少一些厌烦,对人际关系少一些厌烦,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也少一些厌烦。但更重要的是,你会开始深入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目标、意义、连贯性和重要性。说不定,你会变得更快乐。人们总问我,这位 “医生” 自己会照 “药方” 做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会。 我和其他人一样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大脑化学物质和大家并无不同。那我是怎么应对的呢?答案是,我做了很多事。下午7点后,我实行无电子设备政策,睡觉也不把手机放身边。我们家吃饭时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我们相聚是为了陪伴彼此,而不是去关注不在场的人。我会定期 “戒掉” 社交媒体,减少看屏幕的时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碰电子设备。刚开始,就像脑子里有小孩在尖叫,因为多巴胺在催促:拿手机,拿手机。这就是上瘾的感觉。 但这种感觉会慢慢平息,我也会感觉更好。到最后,我会觉得自己像是得到了某种恩赐。最后我还是会拿起手机,因为我得查看邮件,得像个正常、能融入社会的人一样和外界保持联系。但这确实提醒了我,生活不必围绕这些电子设备转。这些方法真的非常有用,我推荐给所有人。别和手机一起睡觉,吃饭时别玩手机,定期远离社交媒体。你会感觉更好。人们担心这么做会错过什么。其实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以把手机开着,但不看它,设置只有一两个号码能在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你。手机是可以这么设置的,要是你不会,问问孩子。但别拿紧急情况当借口。比如,推特上发生了什么事,这可不是紧急情况,别理它,没关系的,新闻可以等。说真的,你的祖父母可不知道华盛顿特区每一秒都在发生什么。别被这些玩意儿给毁了。这可不是开玩笑,它们对你没一点好处。所以,我得跟我的孩子们直说:把手机放下。你们的生活需要更多意义,我自己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