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课堂上,我问同学们:“人为什么要工作?” 答案五花八门:为生存、为兴趣、为社交、为消耗时间……这些多元的答案背后,折射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管理难题——当工作的目的不再一致,传统的任务分派逻辑还能不能持续有效? 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到来,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今天,从工作者的视角,谈谈如何调整自己,跟上数智变革。过去,我们用“任务分解—岗位边界—绩效考核”这条流水线,把工作者安放在确定的坐标系里。只要任务清晰、标准明确,胜任力加上意愿,就能带来绩效。 数字化却打破了这一前提。价值创造方式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企业不再是唯一主体,工作者、顾客、产业伙伴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当目标无法提前锁定,工作者就必须从“完成既定任务”的认知,转变为“与顾客、伙伴一起定义并迭代价值”的认知。 换句话说,今天的岗位说明书只是起点,真正的剧本由工作者在实时交互中共同写就。用零售一线的例子:过去售货员只需把商品摆好、卖出即可;今天,系统实时给出选品建议,店员要在现场判断天气、人流、情绪,把顾客反馈即时回写给后台算法,再与供应链伙伴一起调整明天的陈列。这就是从“任务认知”到“价值共创”的跃迁。
传统时代,我们强调“胜任力”:能否把固定动作做得更快、更准、更省。数字化时代,绩效影响因素从内部转向外部,岗位边界随时被技术或顾客需求重写,仅靠能力和意愿,已经无法取得工作成效。 我用一张对比表,把工作者内涵的变化写得很清楚:要完成这一角色转换,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三种新能力: 创造力:在持续变化中动态调整自身行为,不断产出新结果;协同力:跨部门、跨组织甚至跨物种(与AI)合作,把多元主体拉进同一价值网络;洞察力:理解外部变化与顾客价值之间的关联,及时捕捉新机会。 这三力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放大:创造力让协同有方向,协同力让洞察更快落地,洞察力又反过来激发新的创造。有了新认知、新能力,还需要新的工作系统。数字技术把会议、算力、供应链都变成“按需调用”的云服务,组织的边界越来越像一张可伸缩的网。 在这张网里,工作者如果继续“等、靠、要”,只会被边缘化;只有主动搭建场域,才能让顾客、伙伴、算法自动向价值节点聚拢。 数字工作系统已提供了四个要件: 1)数字工作系统:比如飞书、钉钉、企业微信让信息透明、实时;2)敏捷团队:共同使命、主动协同、自我管理;3)数字个体:与数字技术融合,成为强个体;4)数字领导力:组织授权、赋能,形成内外共识。 工作者要做的,是用这四个要件快速搭台。举个例子:一名区域销售可把客户痛点、实时数据、后台算法拉到同一张多维表里,48小时内生成场景化方案,再邀请供应链、物流、财务一起迭代,从而把一次客户抱怨变成新品类机会。 这就是“造场”——把原本分散在组织内外的资源,通过数字系统即时组合成新的价值场域。
数字化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重新标价的尺子。过去,组织为你的“工时”买单;今天,市场为你的“价值节点密度”买单。 当你把工作认知从“任务”升级到“价值共创”,把能力结构从“胜任力”扩展到“创造力、协同力、洞察力”,把协作方式从“等待资源”反转为“主动造场”,你就完成了从“任务工具人”到“价值共生者”的转身。 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我们的心智与组织运行机制的同步升级。愿我们都能在数智变革中,成为那张价值网络里不可或缺的节点。(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