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首页新闻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真理力量

[转贴自:求是网    点击数:215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02日]

       中国经济总量达134.9万亿元,首次超过130万亿元!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24年,我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升至16.3%、34.6%;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43万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回首一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克服了内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多重困难挑战,顺利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底气更足。放眼全球,我国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源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引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提炼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持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概括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引我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这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谋划中国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关键节点对中国经济作出关键指引。《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一文,是总书记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并阐述“一个最大共识、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同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全党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

  2024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二季度以来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市场预期走弱,引发国际国内关注。此时,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时刻、重要节点。

  “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推动经济明显回升。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比三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关键时刻,最大优势,带来应对困难挑战的信心与底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综合施策,彰显在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中国经济的非凡智慧和能力。

  2024年,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 新华社发 宋博/制图

  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是全党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是多年实践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

  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党中央制定重大方针和重大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从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着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到面对外部遏制打压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经受重重考验,推动中国经济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总结提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多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比如,2017年提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等“七个坚持”,2018年提出“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等“五个必须”,2021年提出“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等“四个必须”,2022年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等“六个坚持”,等等,放在首位的都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些源于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就越重要。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政府行为越规范 市场作用就越有效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但也要看到,市场存在失灵、无序等问题,政府必须及时补位,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只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才能让经济活动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鲜明提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并提升到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图为1月30日,游客在装饰了中国结等新春装饰的天坛公园丹陛桥上观光游览。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经济秩序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说到底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是针对现实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到位的现象提出来的,是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上讲辩证法、两点论的集中体现。

  如何才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需要强化系统观念,防止错位缺位,形成政府和市场高效协同配置资源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中,政府作用具有主动性,市场作用具有自发性,关键在于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只有在自身职责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以规范涉企执法为例。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是改善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的一个破题点。对企业来说,经营预期更稳了,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研发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对政府而言,通过规范执法,可以引导企业自觉遵纪守法,推动市场竞争公平有序。政府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就能各展所长、相得益彰。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好缺位、越位问题。”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理的管好、管到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

  供给和需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就会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剧烈波动。历史上,西方国家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大多表现为总供求之间严重失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这样的平衡,需要从供需两侧协同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总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党中央决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

  党的二十大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经济工作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实践看,近年来,党中央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内外市场联通更加高效。以“两新”政策为例。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形成了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4年,“两新”政策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重点领域设备更新2000万台(套)以上,有力支撑了全年经济增长。2025年春节期间,在“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带动下,汽车、家电家居、手机等数码产品等以旧换新销售量达到860万台(套)、销售额超过310亿元,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66%、182%,手机等数码产品成为今年春节“新年货”,消费市场活力有效提升。

  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外部需求面临国际形势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另一方面,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经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能来推动,既包括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动能,也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更新旧的动能,这些都统一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跃升,在实践中形成了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3年以来,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并从理论上阐明其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

  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2024年12月,运营时速400公里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和性能验证,为投入商业运营创造条件。图为在铁科院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接受试验验证的CR450动车组样车(2025年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先进技术扩散应用的过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孕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新领域。今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和国产人形机器人火爆出圈、惊艳世界,生动展现了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而非某个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的“业态”,新动能不简单等同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能孕育产生新动能。比如,汽车作为传统产业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换轨超越,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当前,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旧动能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让“新芽成大树”,也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枝”,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善于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

  经济发展既是国民收入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积累、资产负债扩大的过程,前者是增量、流量,后者是存量,两个方面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对于实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新课题。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各类资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估算,我国社会净财富由1978年的2.1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773.9万亿元。无论从价值量还是实物量看,存量经济都已成为“巨人”体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存量与增量之间双向互动明显增强,两者共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合力也越来越强。做优增量能为盘活存量提供条件和机遇,盘活存量能为做优增量提供空间和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以宽广的视野盘活存量带动增量,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比如,提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二手房、二手车市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都是以盘活存量来做优增量之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明确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这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对于增强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宏观管理水平、防范化解经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这一规律性认识,明确要求“持续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用好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盘活存量土地等政策,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管好资产和调整负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是一盘大棋,可做的文章很多,可挖的潜力很大。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比如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等等。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实好这些政策,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经济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相统一的过程,量变为质变提供基础,质变为量变提供方向。高质量发展有“质”和“量”两方面内涵,必须深刻把握“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在高速增长阶段,为尽快解决“量”的矛盾,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提升经济质量引领和扩大经济总量,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总量上看,10多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从50多万亿元到13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2020年以来先后迈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新台阶。从质量上看,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4年的第11位,是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2025年,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荣登中国影史票房、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全球动画电影票房三榜榜首,持续刷新纪录。图为2月19日,上海影迷用手机展示《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的贺图。 中新社发 陈玉宇/摄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规律性认识,要求“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领先技术,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特别是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必须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即合理的经济增速。更进一步说,总量规模本身对提高质量就有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是提升质量、做优做强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高铁、核电、移动通信、平台经济、人工智能、无人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培育出众多世界一流企业和先进技术,正是把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备的产业体系、多元化的商业组织模式结合起来,借助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结出的硕果。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用好我国巨大经济体量、超大规模市场、强大产业配套和大量勤劳智慧高素质劳动者及企业家人才等方面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最大共识、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既是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 上一篇: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 下一篇: 科学把握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问题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