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2021年很难熬,甚至可以说是分水岭的一年。今年市值最大的五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腾讯跌了20%,阿里巴巴跌47%,美团跌17%,拼多多跌65%,京东跌11%。如果你像股神专家那样“坚持看好科技板块”,并买入互联网科技基金,那么你2021年的投资收益大约是负40%。有人统计,今年的中概股总市值跌了近十万亿人民币,这与前几年互联网的高歌猛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爱奇艺裁员,阿里裁员,美团裁员…一年河东,另一年就是河西了。
那么,互联网为何就落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呢?
互联网行业的回调,和国内的政策以及百姓人心的动向,有很大关系。今年的中国科技企业,出现两大分化:
1.大企业,以软件或者算法为核心的企业,以及平台型企业,即“软科技”,正在遭到唾弃。其背后的资本,都被群众打上了“作恶”的标签,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一切坏事儿都是这些公司干的。早些时候,国民老公王思聪追求孙一宁不成,被孙一宁曝光,除了骂王思聪“油腻”之外,还加了一句“万恶的资本家”。前阵子李子柒与东家闹纠纷,也是一句“资本真是好手段”。还有现在的联想,也成了众矢之的。
2.以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宠儿,逐步起飞。假设你是一家半导体企业,有某一种技术特长或者核心IP,可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替代,那么很容易拿到投资人的钱和地方的补贴。大部分情况下,投资人会排队上门拜访请你收下他们的钱,地方也会主动提供免费办公室,企业税收减免,甚至包括买房优先在内的各种优惠。
在三十年前,科技的来源是全球化,手段是模仿,目的是吃饭。三十年后的来源是内循环,手段是“自主创新”,目的则是斗争。风向急转急停,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国家开始支持硬科技,而不是软科技。互联网企业的回调,还与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共同富裕”和“数据安全”等政策的监管有关。马云作为国民英雄被追捧为“马爸爸”,享受超级明星待遇还是去年的事情,可今天就成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化身。为了惩罚滴滴的“贸然上市”,一场监管风暴猛然下来,砸得滴滴头皮发麻。一众互联网大佬,从台前的澎湃转为隐入江湖默不做声。国内没有放肆的环境,国外也不给好脸色。
2021年12月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有人解读,这份法案的出台,就是为了限制中概股在美国上市。昨天,美国还把全球最大商用无人机制造商大疆等8家中企追加列入黑名单,同时也将升级对中芯国际的制裁。美国投资者则被禁止持有已列入黑名单的60家中国企业的股份。
那么互联网真的要死吗?
我认为不是,首先,国内的监管已经释放友好。最新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是2022最重要的名词。并且批判了曾经用力过猛的调子。其次,虽然“资本家”遭人唾弃,但中国的资本规模和资本市场还是再稳步扩大。根据商务部数据, 2021年的前十个月的外资流入(FDI)已经达到2020全年的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8月,监管部门批准了摩根大通在中国设立全资证券公司的申请,史上第一家外商全资证券公司正式落地,10月,高盛也紧随其后。还有华尔街大鳄们在过去这两年,不断在中国捐钱、出书、演讲,乐此不疲。虽然中国的很多红利都在消失,但还是高出全球水准的。
怎样理解这波互联网行业的滑铁卢呢?
我认为2021年,不仅是互联网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分水岭。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劳动力,资本和科技。2021年的中国,在这三个基本的要素上都出现了转折点式的变化。年初公布的人口数据证实了人口拐点已经提前到来。人口红利不再,老龄化将在未来陡增。资本方面,最“重”的房地产行业随着恒大的违约,进入全面洗牌阶段。
可想而知,资本在未来,很难在中国经济中扮演拉动增长的主角。这一年内,我们对资本的引导和治理,是非常果敢的。打击教培资本、房地产资本、互联网资本,本质是还是要促进中国社会更长远的发展在资本大幅流出互联网行业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资本又大幅流入了新能源、半导体和新基建领域。
一个数据对比是,今年的互联网平均暴跌了60%,但光伏平均涨幅超过了60%。房地产平均暴跌了40%,但半导体平均涨幅超过了40%。最近一个月,北上资金净流入A股就高达900亿,这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种此消彼长,而不是全面下落。企业家应该明白,自己要跟对国家的步伐。
我们要看到,国家在全方位呵护科技企业,热钱大量涌入,政府大力扶持,以及新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不断闪光。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这一年内,无相君关注最多的是民生,呐喊最多的是松绑,担忧最多的是失业。但对于暴风雨之后的彩虹,坚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