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注册
企业增值网 设为首页  
  管理    营销    品牌    案例  |  民营    团队    创业    趋势  |  女性    设备    安防    建材  |  房产    包装    项目    模具  |  教育    财经    资讯    新闻  |
  绩效    策略    人力    培训  |  专家    职场    企业    策略  |  文化    汽车    造纸    仪器  |  环保    印刷    物流    法律  |  云算    新华    军事    国际  |
首 页公司简介商品市场伯乐平台午间课堂视频集锦大型展览加盟代理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首页 创业思考
硬创业对身体不好

[点击数:1006    更新时间:2018年10月18日]

    01考上大学,就像是从地狱到了天堂

  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在农村下乡时考上了大学。我1976年从高中毕业,那时候“四人帮”还在台上,大学高考招生停止了11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被赶到乡下,去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农村呆了一年半。

  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既上过学又最没有文化的一代人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等到文革结束的时候,我们刚好是高中毕业,等于最好的学习年纪都给耽误过去了,整天搞运动而没办法上课。看到今天还有人说下乡锻炼人对年轻人有好处,这些人应该逼着自己孩子到农村呆两年再说这话。

  一直到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高考。我们得到可以报名参加高考的消息比在北京的考生晚很多天,只剩40多天就考试了。我当时还在村里的砖厂干活,每天六点钟就要上工,光着膀子做泥坯,然后烧好砖还要从烧红的砖窑里取出来,是又辛苦又危险的活儿。

  一开始,我们想考学的分两组干活,一组拼命干, 另一组在地头背公式,但是这个办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农村没有学习的条件,不懂的地方也没处去问。但是在城里,到处都有大学办的免费补习班,为什么?因为那些大学老师文革十年都在被批斗,不许教课,现在突然让他们恢复教书了,每个人都特别兴奋。我们找到大队书记,请他给我们放假回城去复习。大队书记拿起《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你看现在是“大干一百天”的关键时间,我不能放你们回去城里。真正的原因是那时一个知青从农村出来都要给大队书记送礼,当时的行情是一块手表或一辆自行车,都考出去了谁送礼呵。

  最后反复请求都不答应,没办法我们就只好不辞而别了。我们回城里复习了30多天,最后再回到公社来参加考试。

  我们回来前就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大队给发的,擅自离开后,他们肯定会断我们的粮,因此每个人都背了一书包的馒头提前一个礼拜回来,每天啃馒头。到考前最后两天的时候,馒头也吃光了,我们就到老乡家去蹭饭。最后一天没有饭吃,我们就搜刮出一些陈年的苞谷茬子,里面带着鸟屎,放在锅里煮上四五个小时当饭吃。高考当天早上六点起来,还要走五里路到公社去考试,考完第一场下来,真是饿到感觉天都是在转的。

  最终,我还是考上了大学。

  1977年上大学还需要政审,还是要找大队书记来出证明,否则政审不过,上不了大学。大队书记就不想开给我。

  省里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到我们县城来招生,已经到最后的一个中午,他们下午五点就要走了。我父母好容易托关系才勉强让这个大队书记给我开了政审的证明。

  我借了一辆农民的自行车,跟另外一个考上的知青一起骑了40里路,骑到下午四点钟,好容易才赶到县城,把政审材料交给了招生办的人。

  再晚一个小时,他们走了,我的命运就要彻底改写了。

  我当年考上的是中国科技大学,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等于是一下子从地狱到了天堂。

  这个转折对我人生的意义超过后面的留学。

  02 留学经历,让我们可以平视外国人

  我人生的下一个转折点就是出国。当然,跟考上大学的命运转折相比,出国留学的转折意义其实就没那么大了。

  我们中科大77级学生里,有三分之二后来都出国了。如果我第一年出不了国,第二年也能出去,如果去不了斯坦福,也许能去伯克利或其他美国大学,所以这个人生转折不是那么大。

  如果说考上大学脱离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对前途的绝望,好像是从地狱到了天堂,那么当年出国,就相当于是从一个小镇来到了大城市,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我1985年去的美国。当时我研究生毕业,在国内工资60块人民币。我在美国做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的月收入是800美金,所以肯定是个巨大的变化。

  我第一次去美国,刚下飞机,第一个震撼就是看到有六条车道的高速公路。在当时的中国连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那个年代的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别都非常大,这是给我的第一个震撼。

  第二,中美两国的科技水平差别也非常大,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和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完全是质的区别。我们国内讲的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了,但在美国的大学里,很多给你讲授这门课的人,可能就是这门学科开宗立派的人物,这个感受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一点震撼倒是没有引起我认知上的颠覆。因为早在出国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这也是我们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出国的重要原因,因为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都在国外。

  我出国托福考了570多分,当时算是很高的成绩。但是刚到美国,头一学期听课还是有些困难,因为我们在国内没有用这种语言对话的环境,大约一个学期之后,我才过了语言这一关。

  到了斯坦福后,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中国学生普遍比较会考试,数学基础好,后来在美国的历次考试我的成绩都比较高。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的体会是:中国人是聪明。但是我的同学里有法国人、以色列人、俄罗斯人,还有美国人,每个人也都特别聪明。和其他国家的人相比,只能说我们和别的民族一样聪明。

  在美国,只要是来读博士的,各个都是聪明绝顶;而且跟中国不太一样的是,他们不会为了拿一个学历而来读博,只要是念这个学科的,他们一般是天生就特别热爱这门学科,所以每个人的研究能力都极强。

  另外,美国教育系统里长大的孩子,动手能力都比我们强太多了。我们小时候住在父母单位的宿舍里面,电灯泡坏了,水管漏了这种小事都会找人来修。那时候连房子都不是自己的,所以你也很难动手去维修。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着修汽车、补房子、通下水道等等,他们都特别能干,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这一点跟我们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可能在数学上比较灵光,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比如像硅谷早期的创业者那样在车库里自己攒出个电脑,就不是中国人擅长的事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跟外国人接触太少,中国人有两种极端的心态:要不然就是崇洋媚外,看外国人做的什么事情都很好,都要去学;要么就是仇恨外国人,觉得八国联军欺负我们这事儿没完,我们要向他们的子孙后代报复回去。

  中国人看外国人很难有一种平常心,不太能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像朋友式的关系,总是把他们当成是另外一个物种来看待。

  因为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了,跟美国人比较多的接触,我才发觉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有七情六欲,我们会犯的错误他们一样会犯,我们有的优点人家一样具备,慢慢地你就有了一种对任何人都要平视的感觉。

  我在斯坦福毕业后曾给Micrcosfot微软创始人Paul Allen保罗艾伦打过两年工,当时他在做一个研究所。那时候,我们中午吃饭见到他,他都是跟大家一样排队吃饭,一样穿着很普通的衬衫。你上去跟他打招呼,跟他聊天,也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就像跟其他同事聊天一样。

  我想,这就像是你今天在中国跟马云、李彦宏接触多了,觉得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当然每个人的成功肯定是有他的原因,但是你如果接触得多了,就不再会去神话他们。

  斯坦福有六七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你走在校园里的时候,随时可以看到这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个是图灵奖获得者,那边那个又是前美国国务卿之类的。这样的人接触多了,神秘感就没有了,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我也能做成。

  哪天你的一个同班同学去创业成功了,你可能就会想这个人能做成,这件事我也一定能做,其实这就是跟那些优秀的人近距离接触可以带来的认知上的改变。

  再说一下国外大学的课程有什么不同。

  我们当时在中科大,物理数学基础课程都学得非常扎实的,因为这些课程几十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老师们都讲得很好,像微积分这么难的课程,我们也都学得很轻松。

  但是进入专业课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得很吃力,不光是我一个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很多前沿的理论,比如用于导弹跟踪的卡曼滤波什么的,我们看了参考书,也死活学不懂。

  后来去问老师,才发现他们很多也是在现学现卖。因为中国的长期封闭,文革又导致了大学教育和研究的中断。最新的技术比如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的处理等等,这些老师们都要自己先去学,还没有完全消化,就要讲给我们。

  到了斯坦福学这些前沿课程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门老师都讲得很清楚,因为他们就是这些课程的开山鼻祖。他们对引出这些学科的问题都非常熟悉,对知识有高屋建瓴的直观, 对这门学科在在整个知识系统里处在什么位置很清楚的,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把很复杂的问题说清楚。所以,我们上这些教授的课,笔记也不用记,下来也不用看任何参考书,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就是清楚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这就是在一个行业里,大师和普通专家在水平上的差异。

  我的第一个博士导师就是人工智能中做神经网络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他当时讲的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反馈系统”,课讲的非常清楚。他那门课的教材是他自己写的,整个学科都是他开创的,所以这门课听起来让人感觉到非常享受。

  至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的智力没有问题,我接受的教育也是一个平均的水准,如果我在课堂上听不懂课,那么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得不行。如果老师自己没有融会贯通,就没办法用最浅显的方式给学生讲出来。很多老师做不到化繁为简,只有大师才能做到这一点。我现在也经常讲课,遇到听众不懂的地方,检讨起来其实都是我自己没有达到通透的境界。

  03 硅谷生涯,埋下创业的火种

  当然,还要提到硅谷对我的影响。在去美国之前,我就看到了一本书《硅谷热》,我是找到同学的书,然后一页一页地复印下来,才装订成了自己的书。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对硅谷的向往。

  到了斯坦福之后,我有机会亲身体会硅谷的气氛。在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我就定了一本杂志叫《Venture》,当时也有同学笑话我,刚从中国来,就想着怎么去创业。

  其实在斯坦福,创业的氛围是无处不在的。你每天都可能听说,某个人又去创业了,高年级的谁又创立了一家什么公司,包括大学教授,我的导师也有自己的公司,我还在他的公司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公司,很多我都去参观过。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斯坦福电气工程系,大概有一百个左右的教授,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所以创业是整个斯坦福的传统,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教授创业会不会跟教学有利益冲突?当然有,所以需要好的机制来规范。但是从另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工业界实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他们讲述的知识绝对都是日后可以用得上的。所以教授创业,会让他们带研究生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如果教授照本宣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那样教出来的学生也会很成问题。

  教授们开公司,也不会每个都做成了伟大公司,很多公司也是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的规模,可能开一段时间也就关掉了,然后有新的机会,就又创办一家新的公司。

  这其中当然也有特别成功的案例,比如斯坦福前校长John Hennessy约翰·轩尼诗,他现在的职位是Google谷歌母公司Alphabet集团主席,最近又刚刚获得了计算机科学最高的图灵奖。他80年代曾创业做过一家芯片公司,产品就是最早的简化指令芯片,我记得后来公司以2亿美金卖掉,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了。

  还有一位教过我计算机网络的老师David Cheriton大卫·谢瑞登,讲课经常非常感性。他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赚到了一些小钱。有一天,两个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找到他说,我们想要创办一家搜索公司,但是很难找到钱。因为当时做这个方向的很多公司已经有五六年了,都死得非常难看,大家都不太看好这个领域。但是这个老师就给他们写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这两个学生创办的公司就是Google谷歌,他当年在公司投进去的10万美金现在至少相当于100亿美金的市值。大卫·谢瑞登如今已经60多岁了,仍然在斯坦福上课,他除了新买了一条船,生活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说明教学是他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他当然不会为了一份工资去教课。在斯坦福确实可以见识到各种各样奇迹一样的事情,这些潜移默化对我都会有影响。

  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创业。后来我跟同学在一起就会讨论,比如我们一开始想做一款电子表,那时候电子表还没有出现,以我们对技术的了解,电子表主要的就是一块芯片加上一个显示器,做出来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后来,因为学习太忙,这个想法就扔掉了。我们不断有各种主意,大家来讨论,但是也像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讨论一下,热情散发出来,也就没有了下文,最后只剩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埋在心里。

  我把博士读完之后,就开始工作。先后在硅谷的大公司、中等公司和小公司都有过经验,当我觉得条件成熟的时候,已经毕业七年了。

  04别为发财硬去创业,这辈子做点儿真正喜欢的事

  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创业论坛,我也会跟年轻人说:创业要顺其自然。我个人也很反对鼓励大学生创业,因为创业确实需要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很多因素都具备。不能因为今天这个人赚钱了,明天那家公司上市了,我就也去创业。创业需要很多的尝试和失败,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多预设和“目标“,比如我要在35岁之前创业等等,你就是在50岁、60岁也一样有创业的机会。关键的是:第一,你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件事情我真的想了很久,要把它做成否则受不了;第二,你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你跟别人相比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技术优势吗?行业资源优势吗?经验上的优势吗?需要跟别人比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最开始做创业的时候,就是典型的一个技术型思维。1994年的时候,我就觉得互联网已经没有什么好做的了,下一代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我这个判断比市场早了十年都不止。那时候我们就开始做移动的互联网终端,可以在上面看邮件、写东西,那时候还浏览不了图片,只能显示文字。

  我们1996年就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放在手上的移动终端,可以在上面收发电子邮件,可以浏览网页,这样的设备卖给谁?当时我们的思路有点像手里已经有了把锤子,到处在找钉子在哪。

  我们当时来考察中国市场,那个年代全中国有多少人有电子邮件?100万人。这当中有多少人有移动收发邮件的需求?可能不到5万人。这些需求构不成一个市场。后来我们想,做移动刷卡设备怎么样?结果发现全中国有信用卡的人都非常少,更不要说有移动刷卡需求的了。那做无线报警器好不好?可是商家连装安全监控的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添置无线报警设备了。

  最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应用场景,就是服务于股民。当时中国股民已经有几千万,但是很多人的工作场合不固定,没办法守在电脑前随时了解股票行情。于是我们做了中国的第一款炒股机,也是全世界的第一款无线的股票机,就这样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后发现创办和管理企业确实是太辛苦了,当然做投资也有很辛苦的一面。我觉得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第一,创业除了要能沉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好、做深,每天还要处理大量的细节问题。比如客户不满意你的服务,员工提出要涨工资等等,公司大了之后每天都会有更多的麻烦事需要处理,创业者会非常忙碌。

  第二,在中国做生意,大单子还是需要一把手亲自去跑才行。比如我们需要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种大型国企打交道,如果是和一个大省中移动的老总谈生意,你派了一个副总过去,他们就会觉得你一个小公司还跟我们摆架子。

  对我来说,技术是真正让我会兴奋起来的东西,也是我的长项,而做销售,去陪着人家喝酒、洗澡、打球,这些东西不是我的长项。如果我去做这些事情,肯定比不上那些从小在商场混的浙江、广东一带的老板们,他们搞定人的能力比我更强。

  今天我做投资,就完全可以用到我的长处了。比如说我们投资人工智能,这个方向跟互联网很不一样,互联网做内容,做电商,其实懂不懂技术都可以。马云也不懂技术,照样可以做出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人工智能更需要有一点技术含量。如果你不懂技术,你很难判断某项技术有没有前景,团队是不是靠谱,东西做出来到底需要多少成本等等。我读斯坦福的时候,念的就是人工智能,只不过那时候出来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很科幻,所以我才转到了移动互联网方向。

  我最近刚刚杀青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中信出版社不久就会出版。我把人工智能从技术原理到产业生态,再到投资中的机会与陷阱,包括对未来社会冲击的预测等,所有重要的问题梳理了一遍。在这些技术问题的研究上,那些善于搞定人的老板们就没办法跟我相比了,这就是我做技术领域投资的优势。

  我们基金主投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当然也会去看区块链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项目。人工智能是因为我有技术的底子,我可以做到跟一家公司的CTO聊算法,聊技术,聊到他们的CEO都听不懂的地步,但是对于这个专业领域之外的领域呢?当面临一个全新的知识门类,怎么能最快地把这个科目的基本概念搞通?我想这就要靠我在中科大、在斯坦福训练出的快速学习的能力,深度研究的能力。要有在大师身边的经历,你才能领悟到其中的诀窍。

  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讲座,讲的是人类的DNA的迁徙。我做了一个祖源DNA的测试,显示我的祖先是从非洲沿哪条路线进入的中国。这篇文章后来在公众号《知识分子》的前身《赛先生》上发表,变成了一篇10万+的文章。

  文章出来之后,有些行业内的人都在打听这个作者是谁,他们都以为我是行内专家。其实这篇文章,是我在很短时间内,前后大概不超过半年,对DNA技术进行的钻研和了解。我的知识和真正的行业专家相比肯定会有差距,但是用在投资上已经足够了,再遇到这个领域的公司,他们肯定没办法忽悠我。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许应该早点做投资。原来我做企业的时候,每天在运营上都有很多的琐事占用精力。现在,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学习,当然也要看项目、投资、开会,但是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我的教育背景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优势。

  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背景,加上我在中科大和斯坦福训练出来的快速学习能力,如果还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术领域的人脉资源,有什么问题,跟斯坦福的朋友或者中科大的同学,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找到这个领域世界级的专家,向他们讨教一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非常喜欢做投资,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新的东西,永远都在烧脑,求知欲处在一个非常亢奋的状态。

  前一阵子我回母校去给中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于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我的人生建议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就要把心沉下来,把周围的浮躁都屏蔽掉,就像打坐一样。如果你每天都在焦虑,我要赚钱,我要赚钱,心里的这个信号就被压制下去了。

  另外,很多年轻人由于人生经验有限,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对各行业多一些接触,多问自己哪方面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

  对于想要创业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不要硬去创业,更不要为了发财而创业,还是应该为了喜欢才去全身心地投入做这件事情。不要去追逐热点,因为你一旦形成了追逐热点的习惯定势,人生会一直处在很辛苦的永远感觉追不上的状态。

  真正最好的创业者,往往是在做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会觉得累,不会向后退缩;如果逼着自己去做,并没有深沉的热爱,时间长了不仅精神状态会很糟糕,我觉得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不好。

  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是我给年轻人的唯一建议。


 
  • 上一篇: 跟马云创业总结的四个心得

  • 下一篇: 创业 首先要生存下来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加盟企业 更多
    欧泰克门窗有限公司
    龙卷风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群胜科技
    博达自动焊接设备
    技缘智能--有限公司
    鑫民生遮阳帘
    奥邦表面技术....
    深圳秋田科技汉办
    维安宁科技有限公司
    一舟电子科技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思浪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中基恒润(LED)
    高特装饰
    恋晴集成吊顶
    康王橱柜集成家居
    丽邦地板
    益骏建材有限公司
    欧雅美橱柜
    响美商贸有限公司
    东方超宇装饰公司
    加盟企业 更多
    华斯瓦德有限公司
    唐城商贸有限公司
    科海消防安全工程
    欧亿橱柜
    名鼎集成组合吊顶
    贵州省九阡九公司
    上海百益橱柜
    武汉国冠九鼎装饰
    瑾良喜慕乐整体家居
    世纪明珠酒店
    联系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与我在线管理 ┊ TOP
    鄂ICP备11009518号
    联系我们:qyzzw888@163.com
    Copyright(c)2005 企业增值网.All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