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工商局在全国率先推广“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对认定的全市600家商品交易市场实行信用等级监管,其中120个“失信”市场将被工商部门“特别关注”。
这套监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采集、记录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包括商品质量、合同履约、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维权等22个项目为依据设定标准,将市场划分为A、B、C、D四类,分别表示为“信用优良”、“信用稳定”、“信用低下”、“信用丧失”。
目前,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26家,已完成信息录入600家,完成信用指标采集591家,其中初步认定为A类的有101家,B类的有323家,C类的有47家,D类的有120家。
与此同时,市场经营户也将被分为一、二、三、四个星级等次,消费者对商家的信用一目了然。
市工商局局长吴清表示,将对“守信”市场和经营户降低巡查频率,而对“失信”市场和经营户进行重点监管,并适时向社会公布信用等级分类结果及记录信息。
据了解,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建设商业文明的重大举措。国家工商总局去年首次提出建设“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我市被列为全国17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市工商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先后推出了全省首个“12315”三方视频通话平台,建立了保证金约束制度、先行赔付制度等。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给出一份信用,换来一个承诺”是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愿意看到的双赢局面。
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践中,“信用”成为有效的助推力,但依然是企业融资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担保难等诸多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信用问题。
金融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就是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聚集资金、分配资金、调节资金余缺。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信用的本质特征,所以信用是金融的基础。
近年来银行的信贷结构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变化,与贷款给中小企业相比,银行对小额贷款等以个人为主体的贷款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意愿,尽管数额小、手续繁杂,但这类贷款的数量和比例在迅猛增加。
“个人客户最讲信用,几乎从来不拖欠贷款,他们很在意自己的信用,这得益于我国的传统习惯,也受益于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一位在银行长期从事信贷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贷款不按时还,那么在日后跟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将严重影响他的其他金融需求。
在一些国家,40%—60%向小企业贷款是以业主个人的资产支持的,中小企业主凭个人的资产作抵押或担保,通过信用卡获得个人信用贷款,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要。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可取之处。
因为中小企业的定位点是企业,所以如果贷款的信用出现问题,也是企业的声誉受影响,和个人无关,这削弱了企业还贷的积极性。
信用的缺失梗阻了资金的流动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治理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
为此,我国进行了多种尝试,2006年起央行启动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等多种形式,为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奠定了基础。企业有了信用档案,就像个人有身份证一样,办贷款容易多了。
历经近3年的时间,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447万户,2008年,全国共组织对中小企业培训及宣传5.6万多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71.8万多户,金融机构共查询62.1万多次,获得银行新增贷款的中小企业2.7万多户,贷款余额比去年底增加了6151亿元,占全国新增贷款的12.5%。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信息采集在不断更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业在推广使用,帮助商业银行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筛选客户。
个人信用已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而企业信用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有关专家认为,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际上就是建立银行同企业之间的长期信用关系。接下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对地方和金融机构的服务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