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简介 功能说明 财富论坛 增值广告 视频集锦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动态·信息 > 管理工具 > 补充智慧的思想 > 《道德经》总纲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公告]热烈祝贺由武汉市环保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武汉市盛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企业增值网协办的环保公益活动全面展开!
 
  栏目导航
 
 
补充智慧的思想
 

《道德经》总纲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任何一部理论体系的书,只要你能够真正理解他为自己的理论所作的定义那一部分,剩下来的篇章你就很容易理解了,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你再浪费时间读下去了。这是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所以,如果你真正体悟到了《道德经》第一章内容之第一义,剩下来的八十章您就容易理解了,甚至于如果你的智慧达到了老庄水平的话,剩下来的八十章根本就不需要去研究了。这就是所谓的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的道理。                 |
 
     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一词的定义是这样的: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内涵也就是本体特征。而意义则是对主体潜在价值实现的帮助或阻碍。一般认为《道德经》第一章不仅仅是《道经》总纲,而我的研究发现它是《道经》和《德经》的总纲。             |
 
    《道德经》第一章所阐述的内容正是为和“德”所下的定义(内涵与意义),以及修道/修德(修学)的方法,和“德”的关系,、“德”的功能与学术地位的最高概括。                 |
 
【道的内涵】——“道可道,非恒道” ——
 
{解读}:
 
       象道路一样有固定的路径、模式的,就不是老子所说的那个永恒的“道”。它只不过是因为在时空的变化下相关物理(含心理)条件的变化,而按照“道”的法则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的路径或模式罢了。就拿老子举的道路的例子老说,不同时代具有相同起点和终点的道路所通过的路线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则是因为人类对道路的要求和所能采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必然产生的。既然,这句话所要阐述的是道的内涵。然而,我们在这句话中似乎并没有发现关于“道”的内涵的阐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道”不是物理世界的知识或学问,而是物理世界各种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无形力量。既然,“道”不是物理世界的事物,自然也就无法用描述物理世界的语言来对它进行描述了。所以,老子只能采用否定、排除的方式来肯定道的内涵了。                
 
【德的内涵】——“名可名,非恒名” ——
 
{解读}:
 
       名——事物的本体、概念、内涵、属性是可以进行总结和加于描述的,但可总结和描述的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譬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从生根发芽、成长、结果到老死,就物理存在来说这个生命每一秒、每一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么根据观察和理解得出的关于这个生命的所有概念、内涵、属性等就都不能全部概括这个生命。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包括人造物也是如此——会溃坏和更新换代。 这句话似乎说的不是“德”,而是“名”,因为并没有“德”字。其实,这句话与“道可道,非恒道”一样,也采用否定、排除的方式来肯定德的内涵的。                
 
【道的意义】——“无,名万物之始” ——
 
{解读}:
 
         事物的本体(概念、内涵、属性)是事物生成、发展、变化之先天与后天条件的分界点。事物的本体在未生成、发展、变化之前,正是事物的潜在本体被先天之“道”所创始、改变的过程。人造物诞生的第一因是人的需要,并因此而逐渐形成了人对对象物本体内涵、属性的要求,这个过程便是“无”,是“道”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的过程。                
 
【德的意义】——“有,名万物之母” ——
 
{解读}:
 
     需要与意识导致了潜在本体——“有”的形成,但这时的对象物还没有成为物理世界的存在物,而只是一个在意识中存在的对象。潜在本体或概念是事物在物理世界得于生成、发展、改变的第一因,也是各种物质元素能够有机地组合成各种物理世界事物的无形支配力量。 关于“道”和“德”对物理世界万物的意义,老子在五十一章的将之概括为:“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其中,“道生之”与“无,名天地之始”相对应;“德蓄之” 与“有,名天地之母” 相对应;“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则是“道”作用于“德”,“德”作用于物理世界——即从无潜在本体到潜在本体形成,再由潜在本体作用于物理世界从而形成物理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发展的具体功能。                
 
【修道的方法】——“恒无,欲以观其眇” ——
 
{解读}:
 
“恒无”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层次、从修“心”——心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是指“道”的本体特征——虚、空、无——没有区别和执着,也就没有任何意识。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此时要保持、守护的只有这个“一”——“无”,所以还不能有两元对立统一的意识——“二”,更不能有导致物理世界万物生成的“三”—— 对立两元的对应事物和有助于化解两元的对立状态的第三要素的出现。
 
第二层次、从修“智”——智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按此角度,“恒无”则指的是始终没有执着于各种事物既有的本体特征。因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执着于当前的本体概念就会僵化对事物的认识,导致教条主义,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顺应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
 
第三层次、从修“知”——知识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指的便是不执着于事物的物理状态和属性,因为物理世界万事万物的表象是最无常的,因此是最容易迷惑众生的。
以上关于“无”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智慧层次。
 
所以,对于“恒无,欲以观其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始终与那宇宙、万物的空、虚、静本体合而为一,是为了明心见性——即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地观察宇宙或万物之“道”——自然的作用下被创生、蓄养、成长、发育、结果、成熟、发芽、再生,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变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从而上升到对那作用于宇宙和万物的那同一的“道”的认识和把握。                 
 
【修德的方法】——“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
 
{解读}:
 
        对于“恒无”,我们已经做出了解读,所以对于与之相反的“恒有”就没有必要再啰嗦。而对于“欲以观其所徼”,也只须了解“徼”的含义便足够了。“徼”的直意为边界,而在此指的是什么边界呢?对错;善恶;是非;利害;得失等之边界是也。就自然创生的事物而言,每一种事物,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人为事物来说,就要从符合自然之道的本体观来判别对错;善恶;是非;利害;得失等了。
 
【道与德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解读}:
 
        “两者”也就是“无”和“有”——天地万物潜在本体形成的过程,和支配构成各种事物的质料从而形成物理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内在力量即各自事物本体,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物理属性。
 
        “同出”——都是同样出自于“道”的无形力量。
 
        “异名同谓”——为了意识概念认知区别的需要,分别为它们取了不同的名称——道和德,以及无和有(本体和物理实有),但指的都是源自于“道”这个唯一因素所依次产生的功能。 
 
【道的地位】——“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析义:“道”是宇宙中最至高无上的终极力量,最深不可测的知识,最高深的学问。因此,只要掌握了道——与道相合,就等于是找到理解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和掌握各种事物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径了。
浏览[178]
【首页】  【返回】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  管理 ┋  TOP

页面执行时间:<font class=red>31.250</font> 毫秒<font class=gray>(4次)</font><br>
本站当前有 <font class=red>1</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有 <font class=red title=>2</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发生在:2002-6-7 21:03:07<br>
本站总访问量:<font class=red>55</font> 人次<br>
本站统计时间:从 <font class=red>2003年6月</font> 至今<br>
  http://www.qyzzw.net/
mailto:qyzzw888@163.com
Copyright (c) 2005 www.qyz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