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简介 功能说明 财富论坛 增值广告 视频集锦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商情·商机 > 论信息化 > 企业绩效与管理 > 绩效评估互相影响的因素如何互为因果(1)
[公告]热烈祝贺由武汉市环保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武汉市盛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企业增值网协办的环保公益活动全面展开!
 
  栏目导航
 
 
企业绩效与管理
 

绩效评估互相影响的因素如何互为因果(1)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
  
  “人必须首先保护自己的特质,并强迫别人接受,然后,他才能毫无顾忌地自我发展。”
                                                     —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
  
  在事实和个人想法之间
  
  在莱茵河流域流传着三个修道士的故事。有一天晚上,三个修道士一起品尝一小瓶葡萄酒,喝了几口后,其中一位修道士说:“这瓶酒喝起来有一点点金属的味道。”“不可能。”第二个修道士斩钉截铁地说,“我觉得味道有点怪,像是旧皮革的味道。”“我可一点也不这样认为。”第一个说。“我倒是觉得酒里的木头味太浓了。”这时候第三个修道士也加入了战局。

     他们就这样吵了起来。当他们把整瓶酒都喝光了以后,发现瓶底赫然躺着一把生锈的钥匙,钥匙用一条细皮革拴在木头上。他们三个人因为酒的味道发生了争吵,仔细想想,我们对这个世界也都抱着不同的看法。不过每个人都向瞎子摸象一样,只看到了部分事实,并且以此掩盖了整个事实的真相,就像故事中的修道士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事实的真相上加上观察者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仅是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甚至还会创造事实;不只是发现,还是“发明”。

     为什么我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对个体化企业的产生条件感兴趣,这是未来企业的主流,并且我想检视目前的绩效评估制度。这种评估制度迟早要消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因为现在还在强调其“客观性”。

     这类评估方法被冠上了科学的光环,试图在评估过程中完全排除个体的主观性。如今,这股客观、公正的趋势依然锐不可挡,企业各部门的评估与控管依旧以“客观”、“公正”作为最高准则。我想问的是:绩效评估包括哪些项目?这些互相影响的因素之间如何互为因果?简言之,我们到底如何判断事物?

     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闭上你的眼睛,放松一段时间。然后,在脑海中浮现最令你伤脑筋的一位员工,写下他(她)最让你受不了的五大特点,我想这对你来说应该不是很困难。麻烦你再写出他(她)的五个优点,我想这时候你会停下手中的笔。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对某人不满,你就很难看到其优点,很容易被“成见”所迷惑。一旦他(她)在你心目中留下了固定的印象,就很难再转变。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通常我们首先接受来自熟悉模型的信息,如果违反我们的思考模式,这类信息会被不经意地过滤掉。因此,我们会尽量多地吸收符合自己评判标准的行为模式。我们随时会发现支持我们观点的证据,而一些反面证据,我们则视而不见。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不是来自事实,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另一些想法。就像西蒙和加芬克尔在他们的歌中唱道:“一个人会听到他想听的,而听不到其他的……”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偏见的知识。
  
  二、有选择地接受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展出一种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特性,这是确保个体安全的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理论上我们每秒可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我们的感官具有选择性,只会接收一小部分,其他的则视而不见。所以,感官跟个体的主观意识有关。

     我们筛选信息的标准是什么呢?不是精确的感觉器官,而是我们的接受过程。我们接受到的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而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性。我们通过大脑接收信息,而大脑又受到个人兴趣、经验、期待与需求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记忆听;我们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大脑看。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价值取向,自主选择典范作为模仿对象。

     再者,人们对于他人的注意力也是一样。我们会依据个人的经验、印象与价值观,有选择地接收值得注意的人物特征,而对方在我们面前也会有选择地表现出某些特征。于是,我们就“创造”出了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同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创造”其他形象的。是啊,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无数想像组成的,而且我们还会天真地认为:“别人肯定也这样想!”但事实并非如此,除非他就是你。

     所以,人的感知是扭曲的,没有对错之分。人们所说的“客观”感知,或在工具的帮助下离事实更近或更远之类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个体的感知极具选择性。想像一下,四周杂草丛生,虽然我们站在一起,却几乎看不到对方。此时,我们又怎会知道双方离得有多远呢?

     企业的“评估发展中心”经常会举办一些训练课程,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减小判断误差或避免错误决定,可惜都是多此一举。因为个人的观察或注意力不可能改善,况且也没有任何比较的标准。人们可以改变看法或观察方法,可以注意其他事物,但不可能“改善”看法,更不可能完全客观。只有高傲的知识分子才会认为,他们的看法或观察更正确。

     所以没有下属会跟上级完全一样,最多只是相像。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同步地接收信息。但是,很多经理人都认为自己是权威,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真理,并要求下属照单全收。他们忘了,每个下属都是不同的个体,当谈及对某人的看法时,下属很可能在想:“我的看法跟你完全不一样。”(当然,他们可能什么也没说)由此可见,对于他人的评价,只是“你”的真理,从来都不是绝对的真理。

1 2
浏览[503]
【首页】  【返回】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  管理 ┋  TOP

页面执行时间:<font class=red>31.250</font> 毫秒<font class=gray>(4次)</font><br>
本站当前有 <font class=red>1</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有 <font class=red title=>2</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发生在:2002-6-7 21:03:07<br>
本站总访问量:<font class=red>55</font> 人次<br>
本站统计时间:从 <font class=red>2003年6月</font> 至今<br>
  http://www.qyzzw.net/
mailto:qyzzw888@163.com
Copyright (c) 2005 www.qyz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