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简介 功能说明 财富论坛 增值广告 视频集锦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关于我们
今天是: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动态·信息 > 企业参考 > 深度报道 > 2020,“中美风暴”正在形成
[公告]热烈祝贺由武汉市环保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 武汉市盛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企业增值网协办的环保公益活动全面展开!
 
  栏目导航
 
 
深度报道
 

2020,“中美风暴”正在形成

     “每个星期,在中美争吵的议题清单上都会添加一个新内容,如人民币汇率、对台军售、西藏人权、伊朗制裁、网络攻击、当然还有过去几个月来一直成为报刊大幅标题的朝鲜问题.但是,更深刻的问题往往被这一发不可收的日常争吵所掩盖,这些问题可能是引起新冷战的凶兆.其中最根本的是北京新发现的信念,即在中美权力平衡中出现了重大的转移,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不再是不可缺少的了.此外,中国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更深入承诺会使得两国在争夺资源和财富的零和游戏中越来越可能陷入冲突中."

    以上是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前不久撰写的文章《风暴正在形成:2020年的中美关系》中首段内容.布雷默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渲染或者鼓吹中美对抗,而是在分析中美30多年交往史的基础上,提醒美国如何才能在维护美国利益前提下避免与中国直接对抗.对于中国舆论来说,"欧亚集团"是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今年1月,欧亚集团发布报告列出2010年世界十大风险,中美关系恶化位居榜首.目前来看,欧亚集团年初的预言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印证."2020年中美风暴",欧亚集团的"预言"是否会再次应验?

奥巴马对华政策呈“先扬后抑”态势 

中美关系关键词,矛盾的复合体

     如果总结一下奥巴马上台以来国际媒体所勾勒的中美关系,会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关键词”:“中美共治”、“中美国”、“G2”、“反倾销”、“人民币汇率”、“对台军售”、“网络自由”等等。这些关键词——矛盾的复合体——正是中美关系的生动体现。奥巴马上台之初,中美关系开局良好,短短半年实现了多项“突破”。“中美共治”、“中美国”、“G2”等词汇频频见诸报端,有分析称他改变了其前任在对华政策上“先抑后扬”的传统做法,中美关系的乐观前景让人无限憧憬。但随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两国在经贸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对台军售、达赖等问题上多次发生摩擦,最近发生的黄海军演风暴、南海问题等更是让人担忧中美发生直接的战略冲撞。截至目前,奥巴马对华政策明显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

美国“鹰派”开始掌控对华政策

     7月30日,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奥巴马在中国问题上改换阵营》的文章,该文称,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特点是“实用派”和“战略派”之争。“实用派”认为关系紧张主要是源于误解而不是根本分歧,进一步的经济和战略融合将化解最严重的双边问题;“战略派”认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可避免且正在发生,美国与中国存在根本分歧,永远无法彻底解决。文章称,去年这个时候,“战略派”被当作不切实际的麻烦制造者晾在一边,而“战略派”则登堂入室。但是过去几个月中国的愈发嚣张已经使奥巴马政府改变了态度。“战略派”如今掌握主动,而“实用派”则越来越多地处于守势。

美国“打压中国”的声音悄然变强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主张对中国强硬的声音也悄然变强。美国知名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学者卜大年7月28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赞国务卿希拉里敢于抵抗“中国的欺凌”。不过他认为这种令人意外的强硬不过是良好的开端而已。他进而建议美国制定针对北京的事实上的外交与军事围堵政策。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关于中美关系的研讨会上表示,奥巴马政府目前在处理中国问题上的方式方法,与刚刚入主白宫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显著的区别。奥巴马在对华政策上是否转向“鹰派”不得而知,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出现任何声音都不奇怪。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舆论、学界的声音往往是政府政策的风向标。

“先扬后抑”背后,中美风暴正在形成?

      “中国版门罗主义”要把美国挤出亚洲?

     在约瑟夫·奈看来,奥巴马政府的“先扬后抑”原因在于中国误读了美国的善意,“中方得寸进尺,以为美国人是因经济危机、实力衰退才采取和解的态度”。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奥巴马的“先扬后抑”不仅仅是处理对华关系方式上的转变,更应注意到这一转变的时机,即中国实力的大幅提升正好发生在美国国内遭遇困难,国际上麻烦缠身之时。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3日的文章称,像美国在19世纪把欧洲列强赶出西半球一样,中国将制定自己版本的“门罗主义”,“无论一个遥远的大国何时向西半球派遣军队,美国的决策者都会提高警惕,这个逻辑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在美国军队部署在家门口时还会感觉到安全吗?把美国军队赶出亚洲后,难道中国的安全不会更好吗?”
太平洋上中美“对撞”正在迫近?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美第一回合的较量将在太平洋展开,有迹象显示,奥巴马政府的立场已经逐渐强硬,正试图利用亚洲邻国对北京的焦虑和恐惧来对付中国”,澳大利亚悉尼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阿兰·杜邦这样评价未来的中美关系。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3日在题为《东亚的战争》的文章中称,过去两个月里,奥巴马政府一直忙于在亚洲大肆炫耀武力。华盛顿已对朝鲜拉近绳索并与中国展开肉搏。五角大楼或许正向平壤和北京释放它还能应对另一场战争的信号。但在来不及全身而退前,我们就可能不经意地发现已迫近战争。

中美“对撞”,大国政治的悲剧?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戴维·兰普顿曾说,中美两国都身不由己地进入一场历史赌局,赌的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崛起。中国人必须赌,赌美国人能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给予支持、予以合作。美国人必须赌,赌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今后几十年中能够在国际社会体系中,与美国分担责任而不挑战美国权利,成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在兰普顿看来,虽然不排除“对撞”的可能性,但两国都有避免“对撞”的意愿。不过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可没那么乐观,他在2005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文章,称中美是否发生冲突不取决于中美双方的主观意愿,而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会竭尽全力遏制中国,削弱中国,使其没有能力在亚洲发号施令。基本上,美国会用它在冷战中对付苏联的一套来对付中国。”

别让“中美风暴”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选择对抗不是美国应有的战略智慧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对中国崛起过程的认识和判断,很难跳出崛起国家挑战霸权国家的历史影子,在对中国前景难以做出明确预测的情况下,它宁愿选择历史作为参照。但是,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可能超乎很多中国人自己的设想。在中国人自己都无法画出一幅未来的具体蓝图时,如何能向美国展示一张能够供其用显微镜观察并“透明”到足以让其释然的未来画卷呢?从美国的角度讲,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它不是选择主动接近和交流,在互动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发展方向,而是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应对之策,足以显示出奥巴马政府摆脱不了陈旧的冷战式的战略套路。同样的道理,如果奥巴马眼下的对华强硬果真印证了米尔斯海默多年前的分析,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际政治的发展已经走向终结,因为他的理论已经穷尽了大国博弈结果的任何可能性,这显然如“历史的终结”预言那样站不住脚。

中国要提升“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

     没有人会怀疑目前中美实力正逐渐接近、两国间的相互依赖日渐加深的现实,但同样不应忽视的是,中美实力的绝对差距依然很大、两国间的相互依赖呈现“非对称性”的现实。仅从经济角度看,在出口市场、产业分工、投资格局等方面,中美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非对称性”。德意志银行纽约研究部主任马库斯·耶格尔也以“失衡的相互依赖”来形容目前的中美关系,认为“北京深陷‘失衡弱势’,华盛顿则大大占优”。无论中国如今对自身的实力有多自信,事实上这就是目前中美格局的现实。中国所要做的是在中美实力排序发生变化的趋势下,提升“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说,中国再也不能继续“被接触”,而应当主动地接触美国。美国没有意识要主动为中国的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作适当的政策调适,而中国的实力则已经发展到要求美国向中国作这些调适。

预言“自我实现”,中美都应避免的后果

    “雅典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的经典分析。这里面就涉及到预言的“自我实现”问题,中美两国都应该避免出现这种后果。对此,布雷默本人也表示乐观,“2020年中美关系的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现在还没有做出来的选择。中美对抗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不过两国更清醒的人士或许都已经认识到虽然他们的利益存在分歧,虽然存在着两国的机会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破坏两国关系的风险,但美国和中国加强政治和经济纽带,采取措施避免冷战或更糟糕的情况而获得的利益会更多。”

浏览[258]
【首页】  【返回】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与我在线 ┋  管理 ┋  TOP

页面执行时间:<font class=red>31.250</font> 毫秒<font class=gray>(4次)</font><br>
本站当前有 <font class=red>1</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有 <font class=red title=>2</font> 人同时在线<br>
最高峰发生在:2002-6-7 21:03:07<br>
本站总访问量:<font class=red>55</font> 人次<br>
本站统计时间:从 <font class=red>2003年6月</font> 至今<br>
  http://www.qyzzw.net/
mailto:qyzzw888@163.com
Copyright (c) 2005 www.qyz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